本文共 1031 字,大约阅读时间需要 3 分钟。
本节书摘来异步社区《沟通的技术——让交流、会议与演讲更有效》一书中的第2章,第2.1节,作者: 【美】Russ Unger , Brad Nunnally , Dan Willis 译者: 蔡頠 , 吴嵩 , 邹红 责编: 赵轩,更多章节内容可以访问云栖社区“异步社区”公众号查看。
在询问“为什么”这条漫漫长路中,在可能的情况下为这一旅程设定计划便显得尤为重要。你可以从中认识到哪些主题是备受争议的,或信息中的哪些地方不能让参与者很好理解。通过这种准备方式,你将能预知何时深化讨论主题,并依此安排议程表。
在会谈中,使用“为什么”能为某一主题提供喘息之机,也有助于参与者对观点的获取和采择。在他们充分挖掘这一主题后,你可以引导他们,将其带回到更广阔的会谈中,根据议程表的节奏不断引导,促使其不断进步。
有时,询问为什么的机会似乎出人意料。但只要掌握得当,这并非坏事。它能帮助参与者全身心地投入到会谈当中。自信的建导师首先会鼓励参与者发散思维,并在某些关键点上聚焦,而后再将参与者带回到初始的主题中。
团队建导和一对一建导中对“为什么”的使用
当面对单个或多个参与者时,建导师使用“为什么”的方法大相径庭。
团队建导
使用“为什么”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参与者的观点或意见。与此同时,这也能增加整个会谈的流动性和连贯性。总而言之,“为什么”是控制和解释的工具。
一对一建导
在一对一的建导中,会谈内容和结果总会因为参与者的个体差异而大相径庭。当你访谈不同个体时,新的主题、行为或观点总能随之浮现。在这种情况下,使用“为什么”能够鼓励参与者更加自由轻松地进入讨论,并表现出对参与者关注和倾听的姿态。
打破思维束缚
进入某种思维模式下的会谈可能会很有趣—讨论能朝着某一特定的方向不断深入,但这一方向可能会让我们一无所获。这种形态的讨论或许能触发我们的新视角,但也极有可能仅捕捉到事物的表面现象,将其原有价值大大缩水。建导师可以通过询问“为什么”让参与者跳出某种思维的框格,同时组织参与者共同评价陷入某种思维模式后讨论的价值和意义,以及与团队总体目标的相关性。过度强势的建导师可能没有耐心帮助参与者,让他们自己决定是否应该跳出当前思维的框格,而只会用更加直接、干扰参与者能量的方式不停催促他们。而使用“为什么”这一问题能让整个建导过程更加流畅顺利,虽然这得花费一定时间,但并不会影响到参与者的成就感和自我决定感。
跳出思维框架的同时确保不引入新概念
转载地址:http://brdvl.baihongyu.com/